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372号提案答复的函
致公党亳州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数智化水平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通过创新手段、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的数智化水平、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初见雏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关于“基础设施‘补盲’”的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我市围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出台了《“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亳州市贯彻落实<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任务分解清单》《亳州市发展智慧农业十四条举措(2025-2028年)》《亳州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具有牵引作用的政策文件,围绕智慧农业数字化转型总体目标,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方面明确了具体发展方向和路径。
(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 基站10455 个,实现行政村及以上区域和重点自然村 5G 网络全覆盖。累计建设 4G基站 12077 个,4G 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深度覆盖。全市累计铺设光缆23.81万公里,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7400G,光纤网络实现自然村全通达。积极打造5G 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市累计探索5G应用场景21个,共揽获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5个。
(三)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4年全市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8亿元,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大政策监管等举措,引导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型智能高端机械,受理补贴各类机具近5万余台套,其中补贴大型复式高效机械1万余台套,受益农户3.3万余户。同时全市三县一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覆盖面100%,申请录入报废补贴机具510台,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824万元,有效推动了大型智能高端农业机械新装备的发展,为全市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奠定物质装备基础。二是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近年来市级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支持力度,确保财力投入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相适应。2024年,制定印发了《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修订)》,市级财政安排促进农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奖励资金6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数字农业工厂和农民合作社进行激励。三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智慧农业项目用地。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876.08和775.25万亩,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前置支撑。严格落实“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政策,专门安排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建设,支持和保障用地需求,确保用地规范取得、合理使用。2024年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225宗、面积1617亩,有力保障了现代农业用地需求。四是市财政安排衔接资金推进乡村振兴补助。2024年,市级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64亿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县区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谋划安排相关项目,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四)推进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积极与涡阳县农业农村局对接涡阳县星园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充分借鉴省内外智慧农业建设典型经验,深入谋划节水灌溉系统、农情立体感知系统、农事作业智能决策系统等建设内容,组织开展项目论证,打造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案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智慧水务平台集约化项目建设。积极与蒙城县水利局对接吕望水厂智能水务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推进智慧水务平台集约化建设,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打造智慧水务新模式。三是全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数字化项目管理。依托依托省智慧畜牧直联直报系统平台,对全市270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线上监管。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徽牛云”大数据平台,以“买好牛、育好牛、养好牛、卖好牛”为核心理念,围绕智慧牧场、金融辅助监管、多边电商平台、培训与诊疗、行业大数据平台、全流程质量溯源六大功能,打造肉牛全产业链一站式管家,“徽牛云”肉牛产业链解决方案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二、关于“数据要素‘贯通’”的建议。
(一)深化数据汇集共享应用。建成 1 个数据湖,整合细分为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宏观经济、地理空间 5 个基础数据库和医疗、信用、视频等 10 个专题数据库,累计汇集 4761 类 138.73亿条数据资源、近 4000 景全市域高分专项在轨卫星数据及 120P视频数据,实现政务、经济、社会、高分、视频五大类数据“应汇尽汇”,为 230 家单位提供 1704 个数据接口,日均调用约 130万次。实施了 8 大类 35 项数据惠民工程、12 个公共安全及视频数据应用场景、21 个“数据要素×”场景。视频数据平台累计接入摄像机 82854 路,设备有效在线率达 99.24%。全市视频数据由数据资源部门统一汇集、统一管理,分权限提供给 67 个部门使用。
(二)筑强创新平台,激活产学研协同发展动能。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共有87家平台,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9家、市级创新平台48家。主要有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涵盖生命健康、高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领域。高端绿色食品领域创新平台23家(以绿色农牧产品深加工为主),占总数的26.43%。全市87家平台中,31家科技创新平台由2所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现 “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组织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活动,推进农产品按标生产。2025年以来,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33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33项。二是开展达标追溯。认真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积极推进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应用,组织蔬果、畜禽、水产品等行业主管以及监管、检测、认证、执法等各类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员,蔬菜、食用菌、水果“三前”(即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主体入网,使用农安康程序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市已有10791家主体入网,监管人员497人,2025年以来,开展基地巡检2355次、特殊主体巡检32次,屠宰场巡检63次。三是加强检验检测。制定印发《2025年亳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协同推进部省市县乡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明确定量检测目标任务1万批次。2025年以来,接受部级芹菜专项抽检11批次,部级其他农产品(种植业)监督抽查30批次,未发现不合格样品;协助省级开展蔬菜、畜禽、水产品风险监测160批次,合格率均为100%;市县共开展定量检测870批次,合格率100%;乡镇快速检测和胶体金卡速测33914批次,合格率99.99%。
(四)完善农作物病虫测报预警和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一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三县一区利用中央财政有害生物预警站项目(每县区投资250万元)均建立了有害生物预警站,配备智能测报设备。2022-2024利用中央财政植保提升工程项目向每县区分别提供了270万元资金,配备智能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等先进智能设备。监测数据端口与安徽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智慧平台相连接,在平台上能实时查看收集到的病虫发生基础数据。2024年病虫害监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提供精准依据,避免了盲目防治现象,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充分发挥植保无人机规模化应用的作用,大力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目前全市999个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植保无人机4433架,日防治能力317万亩,每架无人机飞防数据与安徽省植保无人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端口连接,能实时监测到无人机飞行轨迹和防治质量。2024年,主要农作物共防治病虫害3592.6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2524.7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70.3%,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推广“互联网+土肥”技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转化。通过联合科研院校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市、县耕地质量与精准施肥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电脑端)和“亳州农技”、“谯城测土配方施肥”等微信公众号(手机端),设置了配方与精准施肥、土壤类型、土壤养分、耕地质量等级、农业技术规范、作物受害图谱等功能模块,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了企业查询区域配方。按照配方生产或销售区域配方肥,种植经营主体可以查询土壤类型、地块等地质量等级、目标产量、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联系周边的肥料销售企业定制适合自己的肥料。四是建成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50个,县级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手机终端实时查看土壤墒情信息、研判旱情、适宜或涝渍情况,指导农民科学田管,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互联网+土肥”技术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服务效率,加快了土壤肥料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步伐,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数智应用‘赋能’”的建议。
(一)围绕生产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和应用场景,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推进谯城区“无人农场”“中药材互联网”建设,涡阳县“数字化羊场、种猪管理平台”建设、蒙城县“蔬菜数字化”建设,利辛县“智能大棚”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农田自动控制、规模养殖场数字管理、订单小麦按图索粮、农机作业全程智能,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99个。
(二)围绕经营环节,实现数字化增效。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挥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700个,稳定运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500个以上,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农交会”。安徽道耳、大桑园、朗硕食品等电商企业网销额超1000万元;培育“黑娃炒货”“我爱我家”等价值超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品牌47个,2024年全年农村产品网销额190亿元,其中花茶快递量2.1亿件,连续四年被国家邮政管理局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示范项目”。
(三)围绕管理环节,实现数字化升级。在涉农领域管理中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重点在数字农田管理、数字人居环境整治、数字秸秆监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在打造数字农田管理方面,推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项目监管与评价考核的应用,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创新运用“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手机APP,实时掌握项目信息、工程坐标,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不断提升高标准农建建设质量。在打造数字环境治理方面,发挥“数字城管”平台的协同作用,依托农村地区建成的1.2万个视频数据采集终端,对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实现人查与技查融合、线上与线上融合,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在打造数字秸秆利用方面,依托500余座通信铁塔,搭载高点视频监控系统,利用“铁塔+AI智能算法+视频终端,”对“秸秆、垃圾、杂草、落叶等违法露天焚烧”进行24小时智能化电子监控识别,使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确保秸秆安全存放。
(四)围绕服务环节,实现数字化延伸。构建政务+金融+农业的立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数字化服务水平,让“数字”服务乡村,让“智慧”便捷群众。一是构建数字政务服务体系。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建设“三农”服务专区,不断优化农业“一网通办”管理系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市设立1436个基层代办点,实现69879项政务服务事项镇村两级通办,打造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办事大厅。二是构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依托全省“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推出“金农信e链”、“振兴e贷”等产品,累计发放裕农快贷3367户,新增贷款29080万元。三是构建智慧农机服务体系。建成市农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推动基于北斗系统的传感器、导航技术、精准作业等智能技术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目前全市709台农机实现了精准化作业在线服务。
(五)围绕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一是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我市围绕粮油稳产保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千万工程”、智慧农业等“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以提升参训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学员创业动力、加快技术转化应用为目标,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努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我市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24年,全市共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202人。二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2024年,我市共选派省内外科技人员60名,结对帮扶60个行政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梳理了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0所上海、浙江、江苏三地高校共计255名国家杰青名单,并成功帮助亳州优开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东南大学柔性引进一名国家杰青,实现我市从长三角地区引进国家杰青0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市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亳州学院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引进19名教授赴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共组建科技特派团28个(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团6家)、省级科技特派团工作站14家、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4家,现有科技特派员1434人,重点培育标杆点4个、示范点4个,稳定帮扶点83个,新建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107个,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334个,实现了行政村服务全覆盖,科技特派员服务二、三产业占比提升至28%。四是加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力度,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024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115名,其中支农2人,乡村振兴协理22人,基层人社平台22人,为智慧农业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全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12万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万人,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参与者的技能水平,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五是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工作。面向扎根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巨大效益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选拔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广大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积极性。2024年,推荐评选乡村振兴高级人才41人,选拔评选乡村振兴中级人才120名,乡村振兴初级人才430人。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采纳你们的建议,大力推进数字化农业建设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智慧农业。在现有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覆盖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等数字化产品,不断加大对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
(二)推进农业领域5G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地区5G设备规模部署,拓宽5G网络覆盖范围,深化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大力推进智慧农业落地应用。持续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力争2025年新增省级智慧农(牧、渔)场工厂4个以上,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个以上。
(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主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引导科研机构12、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办复类别: A类
联系电话:0558—5555307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