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326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杜腾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市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一是提升粮食产能。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功能主产区和商品粮供应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总产100亿斤以上、连续12年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1/8以上。扎实推进“四良两优”工程,2024年全市粮食面积1315.18万亩、平均亩产395.04公斤、总产103.91亿斤,分别增长0.10%、0.17%、0.27%,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实现“二十一连丰”,总产稳居全省第二位。
二是提升“菜篮子”产能。我市是全国设施蔬菜优势产区,高品质肉牛、肉羊、生猪优势养殖区。全市蔬果食用菌累计播种面积147.92万亩、同比增长2.5%,其中设施蔬菜累计播种面积71.05万亩、居全省第1位。今年3月份成功举办第23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建成全省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和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6家。入长以来,全市累计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2019.62万吨,销售额1906.19亿元。深入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成功落地全国首单肉牛“保险+期货”项目,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2700家、规模养殖比重达86%,全市肉牛饲养量20.59万头,同比增长22.12%、居全省第2位。肉蛋奶总产55.7万吨,居全省第7位。水产品产量6.02万吨、增长2.84%,增速居全省第1位。编制《亳州市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导则》,推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7.1万亩,产值47.6亿元;2家亳菊良种繁育基地入选安徽首批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印发《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以“1+2+N”为主攻方向,立足全市企业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高端小麦制品兵团、中药材植物发酵饮品兵团建设。建立规上、育规、拟退规项目库,入库企业460家,常态化包保帮扶,推动规下企业由小变大、规上企业由大变优,目前,已累计培育龙头企业6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保持全省第1位;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46个、投资额489.26亿元,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336.58亿元、增速15.16%。成功举办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调度会。
三、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行动
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将“皖美农品”品牌培育纳入《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进行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已被认定“皖美农品”品牌37个,其中区域公共品牌7个,企业品牌5个,产品品牌25个。2024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64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500个。二是强化市场开拓。在上海市青浦区和宝山区,分别设立了亳州绿色农产品运营中心和展销中心,在沪苏浙地区持续开展高端绿色农产品“进批发市场、进商超、进社区”活动,常态化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上海农交会、合肥农交会、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综合性农交展会,已累计组织100余家企业、700多个系列产品参加展示展销,进一步提高了品牌效益,提升市场份额。三是做好产品推介。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荷兰中国工商业联合会、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等专业协会机构合作,先后举办全国调味品产业大会、第二届国际香料节、国际药博会等,通过重点项目推介、特色产品展示,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组织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活动,推进农产品按标生产。2025年以来,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33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33项。二是开展达标追溯。认真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积极推进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应用,组织蔬果、畜禽、水产品等行业主管以及监管、检测、认证、执法等各类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员,蔬菜、食用菌、水果“三前”(即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主体入网,使用农安康程序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市已入网主体10791家,监管人员497人,2025年以来,开展基地巡检2355次、特殊主体巡检32次,屠宰场巡检63次。三是加强检验检测。制定《2025年亳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协同推进部省市县乡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明确定量检测目标任务1万批次。2025年以来,接受部级芹菜专项抽检11批次,部级其他农产品(种植业)监督抽查30批次,未发现不合格样品;协助省级开展蔬菜、畜禽、水产品风险监测160批次,合格率均为100%;市县共开展定量检测870批次,合格率100%;乡镇快速检测和胶体金卡速测33914批次,合格率99.99%。
五、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
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加大政策扶持,提升规范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5658家,其中国家示范社达38家,省级183家,市级519家;家庭农场发展到48220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达218家,市级357家。同时,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探索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全市耕地流转面积555.9万亩,流转率达62.8%,其中,300亩左右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65.2万亩、占比47.7%。
六、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水平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全市31家科技创新平台由2所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现 “产学研用” 协同发。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安徽省皖北良种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猪人工受精技术推广的模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被冠以“利辛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二是开展技术攻关。亳州市药用植物组培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多所高校院所,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及应用等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在圃保存中药材种质320余份,完成6个新品种鉴定登记工作,推广中药材良种种植逾30000亩。三是提升企业科研能力。2025年,我市已向省科技厅正式推荐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申请创建2025年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向省科技厅推荐将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安欣(涡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实验室的科研方向纳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对全市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规划为引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全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的工作。
办复类别:B类
联系电话:0558—5555931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