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
第325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林子一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政策统筹,强化模式创新,拓宽发展渠道,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9188万元,村均56.9万元;村集体经营收益49672.1万元,村均40.9万元。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强村714个,占比58.8%;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强村450个,占比37%。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规划引导,强化行政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我市成立了以市委组织部长为组长的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亳州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年度任务,细化推进措施,加强工作调度。各县区也分别聘请科研院所因地制宜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坚持因地制宜,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推进落实。市委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县乡党政负责同志每人至少联系1个村,压实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县级主导推动、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人才选育。一是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坚持党组织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2021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9756人,其中,致富带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共7886人,占比80.83%。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由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负责人,为集体经济发展掌舵,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二是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青苗计划”。从本乡本土的高校毕业生、党员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村致富能手中培养选育村级后备干部5028人。三是强化素质提升。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基础课程,邀请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涉农高校教师、电商平台从业人员等传经送宝,2019年以来,市级举办示范培训12期,培训县区相关部分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1682人次;优选3批次100名村干部到山东兰陵、寿光,浙江杭州等地学习实训,采他乡之石,着力提升村干部的发展能力。
三、落实用地政策,保障发展需求。一是制定落实政策文件。印发《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举办)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使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集体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截至目前,全市采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审批方式供应土地87宗,涉及土地面积948.7亩,保障了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的用地需求。二是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指导谯城区从2022年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43宗、面积511亩,有效满足了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促进了村集体增收。三是保障非农产业用地需求。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民建新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等用地需求,其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增减挂钩指标用于保障非农产业发展,保障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需求。2021—2024年,全市共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保障乡村振兴用地715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保障乡村振兴用地18280亩,有力支持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市委组织部下发《亳州市激励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八项举措》,从严把选任条件、强化政治激励、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待遇报酬、加大保障力度、减轻基层负担、选育后备力量、关心关爱干部等8个方面对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优秀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带头人,给予政治、经济待遇保障。蒙城县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目前已连续2年组织开展“十强村”、“十快村”表彰活动,对评估合格的“十强村”、“十快村”每村奖励10万元,每年财政奖励资金达200万元。为激励各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评选活动,2022年以来,我市有11家单位、16名集体经济工作人员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有30家先进集体、30名先进个人被市集体经济办通报表扬。
五、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基础。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于2023年4月29日联合印发《亳州市农村集体公共空间清理和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村集体公共空间、村级不规范经济合同进行清理,盘活利用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和农村闲置宅基地。目前,全市共清理老校舍、老村室等集体资产816179.4平方米,清理集体机动地、三荒四边地、养殖水面等资源31569.2亩;盘活老校舍、老村室等集体资产68939.1平方米,盘活集体机动地、三荒四边地、养殖水面等资源23283.8亩;增加集体收入2531.4万元。谯城区深入开展盘活“老三资”、发展“新三样”行动,2024年建设振兴工厂项目43个、带动43个村集体增收约400万元,建设振兴农场面积达6.8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3000余万元,建成坑塘光伏电站34个、村集体年增收约850万元,建设户用屋顶光伏电站3513户,村集体增收5700万元。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通过把农户分散的承包地块整合连片对外流转,节余出地边、地界沟等集体土地,用于开发利用,共流转土地3930亩,村集体节余出80余亩土地,按每亩900元对外出租,村集体年增收7.7万元。
六、推行多种模式,助推集体增收。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因村制宜推行多种村集体增收模式。一是产业带动模式。依靠当地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以桑葚为媒,配套发展一系列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村集体年增收近30万元;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村集体筹建了红薯粉丝加工厂,通过村振兴公司流转土地270余亩,打造了“红薯种植+粉丝加工+粉丝销售”全产业链,村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利辛县永兴镇永兴村成立永兴村扶贫产业园,园内村办企业永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蒲公英、金银花500亩、反季节蔬菜60亩,并与河南省鹿邑县广进缘公司合资成立利辛县广进缘花茶有限公司生产蒲公英保健茶和面条,村集体年均收入50余万元。二是订单种植模式。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同大型种子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实行订单生产,发展主导产业规模化种植,促进村集体增收。利辛县巩店镇永昌社区与安徽荃优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联合以“助推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题达成优质麦种集采集售合作协议,2024年达成种子生产销量200万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00万元,盈利30万元;按照“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牵头,运用“华夏酒城建设”“古井酿酒专用粮订购惠农政策”, 整合优质订单粮食种植基地3000多亩,推行种子化肥集采集售;与中化集团合作开展种植植保服务,年增收600余万元。三是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农资统供、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订单收购、良种繁育等农业托管服务,实现村集体增收。蒙城县组织村集体开展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全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由村集体直接与农资生产厂家洽谈,批量订购种肥、农药等农资,由村集体与收购企业签订合同溢价回收,村集体获得有偿服务收入。2023年服务面积95.5万亩,村集体增收2700万元。利辛县城北镇徐田社区、刘染村等村组织486户农户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保底地租+收益分红”推进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三方分红的土地经营服务模式,2023年2个村的农户与村集体各分红40.77万元;2024年城北镇徐田社区、刘染社区2个社区分别获得分红资金4.8万元和3.4万元。四是政企合作模式。涡阳县政府与温氏集团合作,实行“政府+企业”养殖模式,即:由政府为村集体建设养殖基础设施,温氏集团负责经营管理,实现县域产业发展、企业扶持壮大、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全县共统筹资金1.1亿元,建设养猪大棚156个,为78个出列村每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利辛县城关镇武寨村利用上级扶持资金233万元投资入股利辛县天壹新型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年收益18万元;谯城区2020年投入资金4050万元,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22个、标准化农产品中药材加工产业园项目5个,建成了中药材烘干、加工、冷链等设施,通过出租年增加村集体收益300余万元。五是劳务服务模式。涡阳县星园街道马寨社区利用地处火车站的区位优势,开展货物装卸运输等经营服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万元以上;谯城区古井镇吕楼村依托古井产业园区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劳务装卸公司、建筑公司三家村集体企业,村集体年收入达60余万元;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劳务公司,为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及下辖企业提供劳务服务和纠纷调处,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六是资产盘活模式。村集体通过发包、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老校舍、老村部、沟塘、生产车间等集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利辛县城关镇武寨村对闲置的老校舍、生产车间、车辆进行出租,村集体年收入10.6万元;城北镇徐田社区237亩集体土地年租金21.4万元。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利用旧校舍与安踏喜宝鞋服建设3000平方米的厂房,年收入28万元;涡阳县星园街道马寨社区代庄村将1800平方米仓库对外出租,年租金9万元。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利用村集体资金投资35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一座,年租金5万元。七是融合发展模式。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依托虾稻产业优势,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创新推出了荷叶水、莲子羹、芡实茶等“那年乡下”系列产品,仅荷叶水一项就为薛庙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左右,同时在龙虾开捕节期间,村集体又可收入摊位租金约3万元。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分别依托中药材亳芍花海项目区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全市著名的农业农村人才培训观摩实训基地,每年接受数十批省、市、县人才观摩培训,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关部署,根据您的建议,进一步落实《亳州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推行资源开发、资产盘活、土地运营、服务创收、乡村旅游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促进村集体增收。
办复类别:B类
联系电话:0558—5125682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