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324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纪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有序建设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我市获评省级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地区,2023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评省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蒙城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涡阳县、谯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蒙城县、谯城区连续三年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利辛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获《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安徽日报》四个整版报道我市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成效,《涡阳县“花小钱、办大事”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安徽农业农村信息刊发》。
一、发挥主体作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等关键文件,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5个配套文件和20个专项工作方案,每年制定工作要点、任务清单,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心不移、力度不减。二是引导群众充分参与。按照“群众主体、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原则,召开村党组织书记及返乡能人、乡贤五老等群众代表座谈会,讨论研究村庄建设内容,推广“户兑料、村出工”模式,由群众提供旧砖旧瓦等建筑材料建设厕屋、“五小园”等,村民捐款1231万元、捐出旧农具735套、旧砖瓦等废旧材料180万块,打造“五小园”2765处。三是搭建共治平台。组建自治小组1.4万个,开展“十查看十提升”,监督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定期排查村庄环境问题,参与群众达8万余人。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参与群众24.6万人,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二、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垃圾治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市场化收运处理体系。以“市场化、无害化、减量化”为目标,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均实现城乡一体化市场运营,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4个,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3700吨,累计购置各类转运、清洗等作业类车辆7732辆、垃圾桶约41.11万个、深度地埋桶194个,建设700座农村生活垃圾驿站,满足了垃圾处理需求。二是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按照“户集中投放、路线转运、街道直收”的模式,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按照农村人口每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标准,全市乡镇共配备一线保洁人员1.4万余人,保洁员上门逐户收集后使用电动保洁车转运至垃圾驿站,封闭式压缩垃圾运输车对负责区域内的垃圾驿站按照收运排班路线实施收运,生活垃圾做到每日收集转运,日产日清,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三是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在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因地制宜宣传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了“村回收、镇归集、县处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全市设立回收点1298个,2024年回收农膜4096吨、农药包装废弃物443吨。
三、坚持分类治理,积极推行厕污共治。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出台《亳州市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确保“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目前,全市已完成改厕41万户,4个县区均完成省级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提升县建设,砖砌三格式改厕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二是分类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以改变农村生活污水造成脏乱差状况和环境污染,杜绝污水直排环境为导向,结合村庄实际,对城镇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优先纳入邻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纳管处理;对不能纳管处理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优选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技术和工艺设备,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以来,我市已完成20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38%以上。三是强化厕污共治。在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建设中,因地制宜推广多户联建、整村联建“三格+一格”“大三格+人工湿地”等模式,优化提升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效能,实现了改厕与污水净化一体化建设、无成本管护,解决了农村污水治理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
四、加强统筹协调,提升资金保障能力。一是统筹安排资金。市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亿元,用于支持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使用交通运输、农村水利、旅游发展等各类涉农资金,向和美乡村建设聚焦。扩大融资渠道,筹集8.7亿元社会资本投向精品示范村建设。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印发《亳州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资金支持对象和支出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整治常态长效。一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出台亳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对公益岗和保洁员队伍管理,建立建立户评选制度,构建稳定长效的监管机制,市级成立260名由市、县、乡人员组成的“千万工程”专家库,不定期进行暗访,压实县区责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常态、长效。二是构建垃圾治理监管机制。制定《亳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整治提升工作方案》、面向全市公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诉专线、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暗访督查频次等方式,不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三是健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机制。对已建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格落实《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由各县区运维主管部门负责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维,目前,全市各县区均由运维主管部门邀请第三方运维单位集中负责县域已建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维,切实发挥设施效益。
您指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镇村进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提出的加大宣传引导、统筹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等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下一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纪坤代表,以上是对您建议的答复。感谢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后也请您继续关注,多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办理类别:B类
联系电话:0558—5555710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