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统筹推进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切实提升农业农村工作质效。2016年以来,连续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和有效衔接考核中获评“好”的等次、为全省唯一市。2020年以来,连续4年在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获“优秀”等次,分别居全省第2、2、1、3位。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304.8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6亿元,增长2.7%;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居全省第2位。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是提升粮食产能。我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功能主产区和商品粮供应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总产100亿斤以上、连续12年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1/8以上。2021—2024年,粮食生产先后获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2024年全市粮食面积1315.18万亩、平均亩产395.04公斤、总产103.91亿斤,分别增长0.10%、0.17%、0.27%,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实现“二十一连丰”,总产稳居全省第二位。秋种播种小麦663.6万亩,较上年扩种0.17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提升“菜篮子”产能。我市是全国设施蔬菜优势产区,高品质肉牛、肉羊、生猪优势养殖区。全市蔬果食用菌累计播种面积147.92万亩、同比增长2.5%,其中设施蔬菜累计播种面积71.05万亩、居全省第1位。今年3月份成功举办第23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建成全省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和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6家。入长以来,全市累计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2019.62万吨,销售额1906.19亿元。深入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成功落地全国首单肉牛“保险+期货”项目,规模养殖比重达86%【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2700家】,全市肉牛饲养量20.59万头,同比增长22.12%、居全省第2位。肉蛋奶总产55.7万吨,居全省第7位。水产品产量6.02万吨、增长2.84%,增速居全省第1位。编制《亳州市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导则》,推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7.1万亩,产值47.6亿元;2家亳菊良种繁育基地入选安徽首批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二)全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印发《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以“1+2+N”【1个头雁产业:“食药同源”食品产业;2个核心产业:白酒及滋补养生酒、生态畜禽产业;N个特色产业:精品粮油、绿色蔬果、亳州花茶、调味品等产业】为主攻方向,2024年,全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336.58亿元、增速15.16%;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46个、投资额489.26亿元;新获得“皖美农品”品牌认定12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64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500个。2024年9月份成功举办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调度会。二是做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园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强企6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83家。建立农产品加工“规上、育规、拟退规”企业库,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年产值超百亿元以上企业1家,超10亿元以上10家,亿元以上150家。202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998.7亿元,增速6%。三是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园区12个,谯城区芍花景观获评“中国美丽田园”,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和蒙城县立仓镇炮台沟村、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57.9亿元,增速10.9%。
(三)全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抓紧抓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排查发现问题1247个,已全部完成整改。蒙城县和利辛县玉米单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涡阳县和谯城区大豆单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均已已开标、签署合同,并开工建设。二是抓紧抓实科技强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作物种业持证企业4家,累计达35家、居全省第3位。新培育通过国家、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6个,登记中药材新品种5个。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新增数字农业工厂6个(其中省级3个)、农业应用场景12个。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建设19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和应用主推技术26项、主导品种106个。依托省内5所高校,完成1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向培养计划。三是抓紧抓实机械强农。推进农机更新换代,今年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8亿元,受理补贴各类机具4.8万余台套。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824万元,报废更新补贴机具510台。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完成新型农机推广应用项目2个。推进“两中心”建设,新建成粮食烘干中心1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4.7%、居全省第1位。
(四)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完善低保申报与监测对象识别一次申报分别认定的机制,坚持“应纳尽纳”,2024年全市新识别监测对象2561户8050人,组织开展帮扶责任人“十二看十二问”入户走访,分别为16.5万户脱贫群众和1.76万户监测对象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措施119.76万条、13.33万条,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63.5%,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二是强化衔接资金及项目管理。召开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及资金支付调度会议7次、通报5期、专报4期。2024年,各级衔接资金支出17.83亿元、支出率96.59%。加强光伏帮扶电站运维管理,2024年全市光伏帮扶电站累计发电量6.45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1275.8小时。开展财政衔接资金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排查项目及资产1.86万个,发现问题项目及资产69个,已完成整改67个,有序推进整改2个。三是推深做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就业安置,多措并举做好跨省务工就业补贴政策“免申即享”宣传和落实。2024年,全市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6097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76182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数的109.7%;发放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71032人、2202.96万元。
(五)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财政资金1.64亿元支持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主要农作物专业化防治面积2524.07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70.26%,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面积1339.6万亩次,统防统治率达96.9%。落实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大豆根瘤菌剂25万亩,缓释肥料使用113.8万亩次,有机肥料使用372.9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450.9万亩次、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去年省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签约的13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4.1亿元、占总投资的84.2%,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5.8%,其中秸秆产业化率61.1%以上、秸秆饲料化率27.1%。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行政、技术人员“双包保”责任制,积极探索肥水管网还田利用模式,全市共建设11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2700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完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设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六)全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一是积极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2023年度9个精品示范村项目开工率100%,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投资7.46亿元,省级一般债支付率95%;2024年度8个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投资3.1亿元。二是全力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2023年度37个省级中心村已通过验收,2024年度46个省级中心村项目工程完成76%。截至目前,建设省级中心村519个,覆盖行政村42.5%;三是是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排查并整改问题72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评省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改厕2.8万户,超额完成任务。
(七)全力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稳妥推进二轮延包。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调度,分管负责同志实行“双周”调度,压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问题。在全省率先制作《二轮延包动漫宣传片》,完善“六个一”资料体系【一策:《延包政策问答》;一单:《县区政策问题清单及解决方案》;一信:《致广大农民一封信》;一片:《二轮延包动漫宣传片》;一编:《政策汇编》;一案例:《典型案例》】,按照8个步骤积极稳妥推进延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延包合同网签100.7万户,占到期农户的99%,正在开展延包“回头看”、网签扫尾、完善证书和档案整理等工作,整体形势平稳有序。我市延包工作做法及成效获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充分肯定,在全国培训班及省培训会上作经验介绍。二是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市“三变”改革村占比达92.6%,村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0.9%。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今年全市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64.7亿元、同比增长5.1%。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集中整治,排查发现问题1788个,已完成整改1677个,整改率93.8%。三是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落实支持政策,提升规范化水平。今年3月份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新农人协会。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4.7万家,农民合作社2.5万家,土地流转面积555.5万亩、流转率达62.8%,其中300亩左右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66.2万亩、占比47.9%。
二、2025年工作谋划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232”任务【即“2条底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3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2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种粮、种好粮,确保我市粮食生产面积和粮食总产分别稳定在1311万亩以上和103亿斤以上。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年度任务,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开展立体式、集装箱式工业化种植,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市蔬果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50万亩,产量达到450万吨。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政策,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15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保有量不少于850个。因地制宜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进肉牛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产业效益。扎实推进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产值达50亿元,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应纳尽纳,持续健全及时预警、快速响应、高效排查、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落实落细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确保就业规模稳定。保持财政衔接资金投入稳定,确保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例不低于60%。有序推进资金支出和项目实施。落实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调整”要求,确保资产平稳运行,持续发挥效益。突出抓好光伏帮扶电站运维管理,确保全年发电量不低于5.8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不低于1160小时,发电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三)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深化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瞄准荷兰商会、凯盛浩丰、国海创联等行业头部企业、商协会,依托金沙河面业、正宇面粉、古井集团等龙头企业,力争新招引超1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项目4个以上,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400亿元。培育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队伍,力争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全省第1。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力争2025年全市基地数量达到30家,沪苏浙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达500亿元以上。
(四)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完成2023年度9个精品示范村和2024年度46个省级中心村的验收工作,按序时推进2024年度8个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积极申报2025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8个左右、省级中心村40个左右。深化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三大革命”和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2025年计划改厕2万户,治理农村生活污水42个村、黑臭水体559条,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庄463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村庄规划建设提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争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个以上。实施安徽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任务,加快自主培育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不断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全市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1.4万亩以上。推进道地中药材、地方特色畜禽等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药材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稳定在300份左右,组培繁育中心生产原种种苗达350万株。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提升,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个以上。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以上。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
(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严格实施2025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占比达93%以上。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大力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拓宽发展路径,确保2025年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2%以上。
(七)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实施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大行动”,力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