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岗位责任目标三季度落实情况
|
|
|
序号
|
任务事项
|
进展情况
|
|
|
330
|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省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规划任务,完善出台《亳州市粮食产能建设方案(2023—2035年)》,一体推进稳面积、增单产、减损耗,实施良田良法、优链、优农重点工程。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311万亩、产量103.64亿斤。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62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8万亩。
|
制订《亳州市粮食产能建设方案(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已征求2轮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印发《2024年亳州市助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任务分解表》,将粮食面积、产量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成立副处级干部带队的督导组分赴各县区巡回督导属地责任落实,按月制定并发布《田管技术意见》,利用《亳州农技》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农业新技术,联合市电视台每周制作播出农业技术指导节目,推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提升。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全市夏粮播种面积663.47万亩、总产325.92万吨。据农业部门统计,秋粮播种面积654.95万亩、秋粮产量在275.08万吨以上,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0.4万亩,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面积630.9万亩。初步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18.42万亩,粮食产量601万吨(120.2亿斤)。预计统计数据将于2025年1月反馈。
|
|
|
331
|
落实安徽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深入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实施“三七百”计划,力争全市肉牛饲养量25万头,实现高品质肉牛产业产值70亿元。
|
制定《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工作制度》,实行月调度机制,每月定期统计分析肉牛项目、生产数据等情况。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肉牛规模养殖场685家。上半年,全市肉牛饲养量14.06万头、同比增长19%,完成年度任务的56.47%;其中,肉牛出栏5.14万头、同比增长35.1%;肉牛全产业链产值37.5亿元。三季度肉牛饲养量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数据预计11月公布。
|
|
|
332
|
全市能繁母猪最低保有量13.8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908个,蔬果面积150万亩以上。
|
全市蔬果累计播种面积137.65万亩,产量333.33万吨。预计三季度,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15.4万头,规模猪场910个。生猪生产数据预计10月底公布。
|
|
|
333
|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与推广,收集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50万亩。
|
一是建成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亳州市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占地面积200亩,已收集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315份。9月25日,省厅特产处、省特色站专家来我市指导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二是建成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配有768平方米炼苗温室,种苗年生产能力600万株,正有序推进亳菊等药材品种的组培生产与研发,截至9月底,繁育中心生产原原种种苗320.2万株。9月11日《经济参考报》刊登《“药都”亳州打造中医药新高地》宣传报道我市道地中药材组培繁育中心。三是截至目前,市及各县区累计开展技术、座谈等培训会6期、参与种植主体300余人次。四是组织市、县(区)农技人员赴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了田管技术指导及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工作,累计开展指导服务37余次、指导种植主体430人次。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5.58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2.13万亩。
|
|
|
334
|
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支持五得利面粉、金沙河面业、正宇面粉、大林冻干食品、欣浩翔食品等重点企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330亿元。发展药食同源预制菜产业,推动产业品牌化、集群化,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以上。
|
出台《亳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1-9月份,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039.2亿元、增速15.06%;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药食同源预制菜产业产值7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7.24%。
|
|
|
335
|
推进“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
积极推进谯城区(中药材)、蒙城县(蔬菜)“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前三季度,谯城区中药材一二三产总产值202.76亿元,同比增长11.1%,蒙城县蔬菜一二三产总产值24.73亿元,同比增长14.76%。积极组织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获认定蒙城岳坊、蒙城立仓、谯城芦庙、利辛西潘楼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
|
336
|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以上。
|
制定下发《亳州市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加大蔬果等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已配合省级完成蔬果产品风险监测抽样220批次、畜禽产品风险监测40批次、水产品风险监测32批次;接受省级监督抽查豇豆34批次、水果26批次、水产品27批次、其他农产品27批次;接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产品抽检7批次、部级其他农产品监督抽查50批次。全市农产品总体监测合格率99.84%。
|
|
|
337
|
力争培育“皖美农品”品牌4个以上。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0个以上。
|
大力培育“皖美农品”品牌。已经完成培育任务。将“皖美农品”品牌培育纳入《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进行支持。2024年,全市力争培育“皖美农品”品牌4个以上(每县区1个以上)。6月底前完成全市“皖美农品”品牌认定申报工作。通过与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信息处对接了解到,7月底前,全省“皖美农品”品牌认定网络投票已经结束,我市有12个“皖美农品”品牌通过专家评审获认定(待省农业农村厅下文确定)。
截至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8个。
|
|
|
338
|
新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个以上。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50亿元。深化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
|
已组织10家主体申报第五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待批。前三季度全市累计销往沪苏浙农产品及其加工品461.41万吨,销售额482.83亿元。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1-9月份,安徽汉盛药业有限公司产值9亿元。
|
|
|
339
|
做好全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
按照“采样一批、流转一批”“接收一批、制备一批”要求,省级要求各市、县区6月底前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任务(截至6月9日全市各县区已全部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7月底完成全部样品制备任务(截至7月25日全市各县区已全部完成样品制备任务)、11月底前完成检测化验任务(截至10月14日全市已完成总任务量的68.4%,预计11月底前全部完成)。
|
|
|
340
|
深入实施“亳勃种业”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培育,力争在小麦、大豆等作物上育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种2个。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1万亩左右。加强种业企业培育,支持种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发展,农作物持证种业企业年产值不降低。
|
全市新培育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涡麦229”、“涡豆11号”、“谷神玉88”等14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建设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1.4万亩左右;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作物种业持证企业4家,累计达35家,位居全省第3位,预计到年底,农作物持证种业企业年产值不低于上年。
|
|
|
341
|
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7%。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新建粮食烘干项目8个。
|
推进农机更新换代,2024年已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4亿元,围绕“机械强农”行动,按照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大补贴政策监管力度等举措,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指挥棒”作用,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引导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提升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受理补贴机具1.8万台(套),申请录入报废补贴机具87台。充分发挥农机在“三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三秋”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类机具10万台(套),其中:玉米收割机1.2万台、谷物收割机1.9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5万台、其他配套机具4万多台(套)。截至9月30日,全市已机收玉米204万亩。推进“两中心”建设。2024年度省实际下达我市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新增粮食烘干中心10个,截至三季度末已全部建成。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全年数据,年底公布。
|
|
|
342
|
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30个以上。
|
印发《亳州市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4-2030年)》,开展设施建设需求摸底调查和项目储备工作。全市种植类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库容需求16.94万立方,其中,谯城区14.21万立方、涡阳县0.98万方、利辛县1.75万方。储备项目30个,其中谯城区18个、蒙城县5个、利辛县5个、涡阳县2个。目前,所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总进度的90%,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
|
|
343
|
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个。
|
围绕生产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和应用场景,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2024年,全市新建数字农业工厂6个,其中已获省级认定3个。
|
|
|
344
|
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100人以上。
|
落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部署,以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2024年截至目前,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人,完成任务的78.1%,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务农就业创业人员、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等经营管理型人员1750人、专业生产型人员500人、技能服务型人员250人。预计11月底,将全部完成培育任务。
|
|
|
345
|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序推进2023年度精品示范村建设9个、建成2023年度省级中心村37个,新增精品示范村8个、省级中心村46个。完成农村改厕2万户。建成美丽宜居自然村庄487个。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4%、83%。开展“最干净乡村”评定工作。
|
1.2023年度9个精品示范村项目开工率97%、项目建设进度75%,已完成投资金额64426万元;2023年度37个省级中心村基本建成。
2.2024年度8个精品示范村项目开工率76%、项目建设进度54%,已完成投资金额18371万元。2024年度46个省级中心村进行规划编制。487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3.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2万户改厕任务,已完成。
4.进一步规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三级回收体系的回收处置工作,加强各级回收网点日常运行管理,确保应收尽收、规范收处。截至9月底,全市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91吨,废旧农膜1697吨。根据统计数据,年底对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进行核算。
5.强化督导调度,今年以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暗访评估1次,开展项目工程、改厕等专题暗访6次,开展中期评估1次,召开经验交流会6次。为落实我市为基层减负规定,今年不开展最干净乡村评定工作。
|
|
|
346
|
全面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00亩左右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率45%以上。
|
印发了全市延包工作方案,突出业务指导和风险防范,指导县区按照8个步骤稳步推进延包工作。目前全市合同网签比例达99%。
截至2024年三季度,全市耕地流转面积540万亩,流转率达61.02%,其中,300亩左右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36.24万亩、占比43.75%。
|
|
|
347
|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2024年全市农村“三变”改革村占比达92%以上。加强村集体增收模式推广,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2024年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0%以上。
|
市农业农村局于3月底组织县区农经部门主要负责人赴宿州市开展村集体经济及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分设业务考察学习,于4月12日印发《亳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关于做好2024年度重点工作的通知》,分别于5月23日和9月23日召开全市农村土地二轮到期延包和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观摩会、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整改暨农经工作会,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进行了安排。组织开展2023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全市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64.7亿元、同比增长5.1%。积极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目前全市约有180个村完成现场审计,其中,市级审计4个村。目前,全市开展“三变”村占比达92.6%,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6.6%。
|
|
|
348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
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反馈,2024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4元,同比增长7.5%,增速位居全省第12位和第1位。三季度数据预计10月底公布。
|
|
|
349
|
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到2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稳定在90%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低于定额参考指标,农药使用量与基期相比继续保持负增长。
|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24年,预计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产业化率60%以上,秸秆饲料化率稳定在2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全年综合测算)。主要工作:一是科学安排部署。制定并印发了《2024年亳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23年亳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实施细则》,指导全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奖补工作。二是组织各县区在3月底前完成秸秆台账调查工作。三是在3月份完成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四是加快推进2023年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现场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截止9月底,全市13个签约项目(签约额16.75亿元),已经完成投资13.16亿元,占总资金的78.57%(其中6个项目已经完成建设任务);五是推进中央财政资金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9月份,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21个2023年中央财政资金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县绩效评价,我市利辛县、谯城区均获得优秀档次(全省优秀档次6个)。六是指导县区完成4个环保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验收工作。七是打造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我市涡阳县秸秆竞拍模式、蒙城县热能托管模式、谯城区中药材秸秆利用模式等三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被列入《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技术和模式汇编》,在全省复制推广。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结合“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指导全市2700家规模养殖场建立“一场一策”。加强督查暗访,不定期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督查暗访,发现治污设施不运行、还田不规范等现象,及时督促养殖场整改,2024年以来共督查养殖148场次。利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共建设10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效解决畜禽粪污处理难、利用难问题,目前,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90%以上。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1.出台《2024年全市植保植检工作要点》《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024年亳州市小麦秋播种子处理技术意见》《2024-2025年亳州市麦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等文件,把农药减量、科学施肥增效作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2.强化监测预警,科学指导用药,进一步加强测报网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测报基点及人员,运用12个智能病虫情监测点,7个普通测报点,结合大田调查,加强病虫情监测,实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适期防治、对症用药、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3.提高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今年全市累计统筹财政资金14231.4万元开展赤霉病防治,用于统一采购高效低毒农药和统防统治服务,累计防治小麦赤霉病1383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1339.6万亩次、统防统治率达96.9%,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累计统筹财政资金2344万元支持秋粮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4.落实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356.1万亩次、大豆根瘤菌剂25万亩、缓释肥料143.25万亩次、有机肥肥料使用面积236万亩次,小麦机械施肥面积500.8万亩、玉米种肥同播面积442.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增长率全年综合测算。
|
|
|
350
|
继续做好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工作。持续推进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十年禁渔”。
|
持续做好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巡查工作,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369人次、执法车辆101辆次、执法船艇38艘次,检查水产品销售经营点168个次,检查渔具生产、经营点114个次,清理非法钓具52个,查办违法违规案件6件,乡(镇)村级河长巡查1074人次,护渔员巡查24352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490份。
|
|
|
351
|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投资补助水平,全市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提高到2750元。高标准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年度建设任务。
|
2024年省级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万亩【利辛县改造提升4.8万亩,蒙城县新建和改造提升4.2万亩,谯城区新建和改造提升5万亩、涡阳县改造提升4万亩】,根据最新文件精神,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增加至3000元,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增加至2600元,截至10月14日蒙城县已完成工程招标,拟于10月18日进场施工;谯城区10月9日开标,10月15—18日公示;利辛县拟于10月16日公示;涡阳县正在进行工程招标挂网。
|
|
|
353
|
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农业托管服务面积160万亩。
|
4月12日印发《亳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关于做好2024年度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农业托管服务工作进行安排。,分别于5月23日和9月23日召开全市农村土地二轮到期延包和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观摩会、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整改暨农经工作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了调度和督促。目前全市农业托管服务服务达136万亩。
|
|
|
355
|
持续完善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确保应纳尽纳,落实落细精准帮扶,及时化解各类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
一是调整监测范围,完善监测机制。监测范围由2023年的人均年收入7900元调整为9100元,市直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举措》(亳民社救字【2024】2号)文件,完善了“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的工作机制。二是推深做实网格化管理,调整网格员566人,培训7535场次、92387人次。三是常态化开展监测对象识别。反馈镇村核查预警信息325608条,新识别监测对象2036户、6316人,监测对象消除风险780户、2197人。四是强化精准帮扶。为166580户394187 脱贫人口制定帮扶措施94.49万条,为 1.72万户、4.43万监测对象制定帮扶措施6.78万条,为收入下降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建立台账804个,数制定帮扶措施4122条。五是组织开展集中排查。通过排查新确定并录入系统监测对象689户2283人,拟消除风险监测对象490户1393人,调整帮扶责任人257人,针对新确定的监测对象安排帮扶责任人705人。
|
帮扶科
|
|
356
|
保持市县财政衔接资金投入规模总体稳定,强化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中央及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60%。
|
2024年度,市县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1.49亿元,资金量与上年度持平。中央、省级衔接资金69699万元,用于产业发展51865.29万元,产业资金占比74.41%。
|
项目评价与特色产业科
|
|
357
|
加强务工就业监测,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16万人以上。
|
j继续坚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情况月监测,指导县区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村级事务管理需求,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就业安置力度,保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17563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36%。
|
项目评价与特色产业科
|
|
358
|
加强光伏帮扶电站运行管理和收益分配,深化“星级光伏帮扶电站”示范,确保全年发电量不低于5.5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不低于1100小时。
|
抓实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监测和收益分配,截止到九月底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为5.04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996.84小时,同比分别增长55万度、1.0小时。光伏收益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含临时岗位)42681个、发放工资1.65亿元,奖励补助困难家庭41106户、7498.59万元,实施小型公益事业833万元,帮助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增收。为落实为基层减负相关规定,不再开展“星级光伏帮扶电站”示范。
|
光伏管理与协调促进科
|
|
359
|
优化“四不两直”暗访,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
市农业农村局围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到户政策落实、“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衔接资金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内容,分别于4月上旬、6月中旬、9月上旬组织开展3次季度暗访督导,分县区形成暗访情况问题清单并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落实。总体上看,各县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到户政策基本落实,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
监督检查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