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农业农村局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41600734973979K/202401-00005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2023年度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1-15 发布日期: 2024-01-15
索引号: 11341600734973979K/202401-00005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2023年度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1-15
发布日期: 2024-01-15
2023年度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4-01-15 17:15 信息来源: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度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创新实施六一战略,以全省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省八分之一的粮食,创造了全省七分之一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加快推进农业由大变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强一产,在上突破

(一)打造皖北粮仓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的若干措施》,开展多种粮种好粮十大行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落实订单粮食”667.4万亩,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3.92万亩、单产394.37公斤、产量103.63亿斤,较2022年实现三增皖垦麦22亩产891.7公斤,刷新全省小麦最高单产记录,创今年全国小麦单产第二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7万亩、居全省第1位。蒙城县小辛集乡高产示范点以大豆亩产147.8公斤、玉米亩产630.2公斤,刷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省记录。2021—2023年连续三年粮食生产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二)推动秸秆变肉出台《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市级设立专项基金10亿元,市财政列支5000万元,支持推动三七百计划,确定两多一高一种一金”“一市场一平台三屠宰思路,明晰各县区发展功能定位。全市肉牛饲养量18.3万头、同比增长45.5%78日,全省首个秸秆变肉暨十万头肉牛养殖现场会在利辛县召开。913日,省长王清宪召开皖北部分市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和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交流会。1026日,省委书记韩俊赴我市调研秸秆变肉等工作,对肉牛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三)壮大江淮牧场出台《亳州市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全市生猪饲养量471万头、肉羊饲养量262万只,肉蛋奶总产52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实现畜禽产品稳产保供。温氏集团、牧原集团、正大集团、双胞胎等全国前十强生猪养殖企业有8家落户亳州。

(四)发展蔬果基地出台《亳州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实施规划》,大力发展设施蔬果,促进蔬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规模蔬果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200余家,设施蔬菜64万亩、居全省第1位。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420万吨,销售额402亿元。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登记有效产品总数45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和皖美农品”56个。

(五)做强中华药都出台《关于加快亳州道地中药材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市场优势,目前,全市中药材面积124.4万亩,总产74.8万吨,正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国际中药材市场桥头堡。创建国家级亳药产业集群。亳白芍”“亳菊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亳丹皮”“亳天花粉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批区域公用品牌;谯城区十河镇亳白芍基地为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亳州兴禾亳菊获得安徽首个道地药材认证、兴禾半夏1获得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牌品种登记。

(六)建好沃土良田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开展我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制定《亳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亳州市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办法》(草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坚持建管并重,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8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2%,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七)振兴亳勃种业依托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蒙城县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优势,联合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种业科研技术攻关,2020年以来,全市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0个、省级审定的32个。自育小麦品种谷神麦19”入选2023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专家鉴评第一名。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创建谯城区国家级和牛种公牛站。中药材种质资源圃、黄淮山羊保种场、苏赵梨种质资源圃为首批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安欣牧业(湖羊)跻身国家种业企业阵型。

二、做优二产,在上突破

(一)明确主攻方向。制定《亳州市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开展名片打造、名材供应、名方标准、名企培育、名园建设、名校赋能六名行动,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1+2+N”为主攻方向,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打造1个头雁产业。药食同源预制菜产业。依托我市预制菜原材料掌控和成本价格优势,通过制定一批药食同源预制菜标准,打造一批药食同源预制菜爆品,抢注一批药食同源预制菜品牌,打造全国功能性药食同源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全市培育预制菜加工企业72家,总产值88亿元。中国药膳研究会在亳州发布《食养药膳预制菜生产通则》。药膳参杞牛肉、药膳麻椒鸡、药膳芍花鸡列入省预制菜制作标准。壮大2个核心产业。发展白酒及保健酒产业。发挥古井集团龙头优势、华夏酒城集群优势和20万吨基酒规模优势,坚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以养生文化赋能白酒产业,推进传统优势白酒做大做强,统筹发展保健酒、果酒、气泡酒、威士忌等高端酒类产品。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68家,规上企业11家,其中古井贡酒位列安徽白酒行业第1名,是全省10家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现有白酒类中国驰名商标10个,形成了以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白酒产业集群,白酒产业产值22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发展高品质肉牛产业。制定《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确定两多一高一种一金”“一市场一平台三屠宰思路,实施三七百发展计划【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30万头、202770万头、2030100万头】,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发展N个特色产业。即重点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果、亳州花茶、调味品等特色产业。发挥国际香料专业市场、香料产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先后承办全国调味品产业大会、第二届国际香料节、2023国际药博会、皖北部分市县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和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交流会等,现场签约食品类项目51个、总投资317亿元。214日,全省绿色食品标志监管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发展。323日,全省蔬菜生产现场推进会在蒙城县召开,我市围绕推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作交流发言,组织6家蔬菜经营主体进行现场签约。57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质量鉴评暨产业发展大会在涡阳县召开,现场签约订单小麦300多万吨,谷神麦19”获全国强筋小麦制品面包评比第一名。77日,副省长张曙光在我市召开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推进会。78日,我市举办2023全国调味品大会,邀请全国120余家知名调味品企业参加,着力打造世界调味品产业集散中心。821日,全省首届加工型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现场观摩会在谯城区举行。923日,我市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亳州市主场活动,集中展现三农发展成效。】

(二)培育强县强园。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建设。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涡阳县(国家)大豆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3个【谯城区、高新区、涡阳县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园2个【涡阳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谯城中药材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强企3个【金沙河面业、安徽正宇、五得利面粉】。今年以来,新培育超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2(亳州家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新培育超5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安徽禾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890亿元、增速10.5%

(三)壮大龙头企业。“158”行动计划为抓手,实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模式,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84】,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3家。1-12月份,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926.47亿元,增速13.5%,均居全省第1位。

(四)强化招引力度。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坚持链式思维,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线,瞄准农业头部企业,开展上门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头部企业到原产地建厂加工,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投产项目尽快纳统。目前,全市在省政府双招双引调度平台共新增绿色食品项目181个,投资金额473.3亿元

三、做活三产,在上突破

(一)大力培育农旅融合产业。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开发一批农业观光、生态康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等特色旅游品牌,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实现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全市创建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13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336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谯城区芍花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古井镇药王村获批为安徽省田园综合体项目,亳州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以来,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52.2亿元,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充分发挥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4000余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136亿元,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强力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制定《全市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实施方案》,坚持县域布局、企业带动、政策扶持原则,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全市仓储冷链设施总容积达81万立方米,其中,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19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4个,库容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冷库7个,提高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共建长三角鲜活农产品3小时物流圈。

四、和美乡村,在上突破

(一)聚焦整体大美,打造乡村诗画图景。制定“1+5+20”落实政策文件,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举办千万工程专题培训班,按照自然村整治、中心村提升、精品村示范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既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展示独特的乡村精神气质。目前,全市626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已全部完成,省批准建设2023年度精品示范村9个,建成省级中心村43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蒙城县、谯城区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二)聚焦环境秀美,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出台《亳州市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全市完成改厕38.1万户,管护体系覆盖所有改厕户,砖砌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出台《亳州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由村干部、乡贤成立村民环境自治小组,以十查看、十提升行动为抓手,实地到户开展美丽庭院”“清洁户评比活动,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开展四净两规范,促进农村居民做到四勤两参与,推动村庄由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拓展,由物质环境卫生美向精神文明真善美拓展。

(三)聚焦乡风淳美,涵养乡村人文风尚。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富口袋富脑袋并重,持续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常态化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等活动,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4.7万场次、送戏进万村”1301场次、四季村晚”337场。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3100余场次,涡阳县入选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等3个美丽乡村的村规民约获评全省优秀村规民约。

(四)聚焦绿色生态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坚持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和生态修复原则,深入打好农业农村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两减量制定《2023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等,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全市化肥利用率达42.2%,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实施秸秆、畜禽废弃物两利用印发《亳州市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推动秸秆五化利用,探索开展秸秆拍卖模式,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5.5%,实现由生态包袱绿色财富。全市2208家规模养殖场集污池、堆粪场、雨污分流等治污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示范推广肥水还田模式,坚持以种养结合、厌氧发酵、管网输送、就近消纳为主线,将符合检测要求的有机肥水通过管网进行还田利用,全市106家试点养殖场共铺设管网约87.8万米,覆盖农田约15.6万亩,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发展。实施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开展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有毒有害垃圾有偿回收处理行动,建立村回收、镇归集、县处理回收处理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共回收农膜2129吨、农药包装废弃物335.2吨,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3%80%。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我市做法纳入《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典型经验汇编》。

五、深化改革,在上突破

(一)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严格落实《农村集体公共空间清理和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村集体公共空间、村级不规范经济合同集中清理,累计清理不规范经济合同291个,盘活各类集体土地资源5万亩,全市三变改革覆盖率达88.1%,破解村集体资产清理不到位问题。推广股权联盟”“525经营等创新模式,探索资源发包、农机出租、特色农业、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现有1136个村实施三变改革,占比88.1%,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24.6%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6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8万家。2023年新增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2家。

(三)推广大托管服务。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协调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购销主体等上下游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目前,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发展到3226家,大托管示范村发展到138个,新增大托管服务面积56.8万亩,实现了土地托管走在前,农民外出去挣钱

(四)扎实推进延保试点。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在谯城区古井镇、涡阳县曹市镇、蒙城县许疃镇、利辛县巩店镇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省级试点,总结试点经验,为明年全面开展延包工作奠定基础。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项行动,推进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今年以来新增创业项目2.4万个,带动就业9.3万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3.5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同比增长8.8%,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皖北六市第1位。

六、2024年工作谋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助力推进六一战略全面实施,扎实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贡献亳州力量。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做到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技多维度同向发力,促进粮食单产提升,切实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以“1+2+N”为主攻方向,以药食同源预制菜为头雁,以滋补养生酒、高品质肉牛为核心产业,重点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果、亳州花茶、调味品等特色产业,抢占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赛道,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落实我市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实施意见、配套文件及专项工作方案,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的若干措施》,深入开展多种粮种好粮十大行动,按照扩面积、提单产、减损失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31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0亿斤左右。紧扣按图索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620万亩以上。严格落实《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坚决杜绝毁粮割青、开工毁苗等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开展精耕细作改革,建设省级粮食生产指挥田2个、精耕细作示范点4个,提升粮食单产。全面实施大豆油料提升行动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地轮作(大豆)和油菜种植任务。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全市肉蛋奶总产51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稳定在340万头左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14.9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保有量不少于908个。新增稻渔综合种养0.5万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600亩。新增设施蔬果播种面积2.92万亩以上,蔬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产量达到3.6万吨。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亩均财政投入提高到 2750元以上,改造提升17万亩,统筹推进2.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新增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点20个。加快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畅通田间水利微循环系统,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3850眼、清淤改造大中小沟532公里。健全多种模式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落实省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完成外业采样和内业测试工作。

(三)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按照《亳州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规划》,以“158”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粮油、畜禽、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施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行动,通过建设生产供应基地、打造加工园区、搭建供应平台,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高质稳固、加工产业提档升级、供应渠道多元畅通,新增省级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总数超30家,面向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年销售额达450亿元。

(四)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用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全国农交会、合肥农交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坚持用资源换市场、以市场换项目,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力争2024年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1330亿元,同比增长15%。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建设,培育发展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发展壮大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涡阳现代农业产业园、亳药特色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2180亿元、同比增长15%。实施六名行动,推动药食同源、养生亳州预制菜产业发展,支持中央厨房、预制菜加工企业和产业园建设,力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按照两多一高一种一金”“一市场一平台三屠宰思路,加快实施三七百计划,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实施农旅融合工程,培育发展观光农业、药旅融合、健康医疗等新产业、新业态,力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55亿元。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以上、企业品牌1个以上、产品品牌2个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60个以上。

(五)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两减量行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2.5%、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以上。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两利用行动,推广肥水还田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稳定在95%以上。持续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行动,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和农田残留地膜监测工作,废弃农膜回收率提高到84%、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提高到80%。新增300家以上规模养殖场实施兽用抗菌药减量行动。持续做好蒙城县芡河保护区禁捕退捕工作,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80个以上。推动农村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支持省级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创建。持续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扎实做好豇豆等重点品种禁限用药物使用治理工作,不断强化农产品监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坚持管行业必管安全,切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

(六)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完成农村改厕1.9户以上、总数达38.3万户。加强农村户厕改造长效管护示范县建设,全面建立一站两体系管护机制,将农村公厕纳入建设维护范围。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持续开展十查看十提升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环境自治小组作用,常态化开展最干净乡村”“清洁户等评比评选活动,引导农户开展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强化示范引领。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7个、生态宜居自然村487个,积极申报精品示范村10个。

(七)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完成46万亩改革试点任务。创新提升小田变大田、一村两作区”“股权联盟”“粮经套种等经营模式,土地流转率达61%300亩左右集中连片流转占比达45%。积极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农业托管服务,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发展到3250个以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抓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每县区新增试点村不少于2个。巩固提升农村集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提升行动,三变改革覆盖面达90%,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0%以上。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3889号
主办单位: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方式:5555303
  网站标识码:3416000006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90号